
云支教之旅
pridelizihao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”
——题记
盛夏的阳光炽烈而温柔,映照着城市的屋檐,也照进了屏幕两端的世界。这个暑假,我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——踏入“云支教”的实践旅程。借助互联网的桥梁,我与一位来自邻近城市的中学生相遇,在“云端”牵起了一段关于学习、成长与责任的缘分。
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连线时的情景。少年拘谨地坐在摄像头前,声音轻得像风拂过水面。我微笑着打破僵局,告诉他我们是一同学习的伙伴,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讲解者。从那天起,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暑期学习计划,规划了语数英的复习安排,划定了每周的“云课堂”时段。课堂上,我引导他巩固基础知识,帮助他找到学习的薄弱环节,并带着他一步步拆解难题。渐渐地,我看到他的眼神里闪烁出自信的光芒,那是一束正在被点燃的希望。
除了课堂,我们还有一项特别的“云运动”计划。虽然身处不同的城市,但我们约定每周三下午共同完成一次“线上运动挑战”。我们会各自记录跑步的里程,分享自己的锻炼成果;有时候还会比拼平板支撑、俯卧撑次数,哪怕隔着屏幕,汗水依然是彼此的见证。一次次的挑战,让少年不再沉溺于手机和游戏,而是学会了用汗水收获力量。
更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我们共同完成的“家乡风物探索”活动。我请他用手机拍摄自己家乡的风景和人文故事,再由我来帮他梳理资料,一起在“云端”制作出一份关于家乡文化的小小展示文案。他第一次认真去走访村头的古祠堂、河畔的老榕树、集市上的传统小吃摊;他第一次用镜头记录自己熟悉却从未留意的事物。当他骄傲地在屏幕前向我展示这些作品时,我仿佛也在和他一同重新认识这片土地。这种探索,不只是看风景,而是理解生活、理解家乡、理解文化本身。
就在这样一段段看似平凡的互动中,我逐渐意识到,所谓“支教”,并不是“我给予,你接受”的单向流动,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。少年的自信在慢慢发芽,而我在教与学之间也愈加明白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这种实践经历,让我对“新时代文明实践”有了更加具体、真切的感受。文明实践并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,也不仅仅是高悬在标语上的口号。它深深嵌入到社会的肌理里,融入到一场场具体的活动中,渗透进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里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,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成为“传播党的创新理论、弘扬时代新风、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”。而我们所做的云支教,正是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,让文明之花在看似平凡的日常里悄然绽放。
国家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是为了打通思想宣传、文化服务、社会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而“云支教”就是一条跨越空间的数字纽带,让教育资源与文化交流突破时空限制,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。尤其在“双减”政策落地的背景下,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云支教的形式,使更多中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与精神陪伴,让“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星空下闪耀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与此同时,《志愿服务条例》也为我们提供了制度保障,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进步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力量。这让我更加坚信,云支教不仅是一次志愿行动,更是文明传递的生动实践。技术让世界的距离缩短,而志愿精神让心与心的距离拉近。数字文明与志愿服务交织在一起,正在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温度与力量。
我渐渐发现,文明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“给予”,更在于“激发”。通过陪伴和引导,我看到少年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,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,探索自己家乡的独特魅力。这种改变,不是单纯的成绩提升,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渴望。这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所在:让更多人有能力、有勇气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站在更高的维度回望,云支教不仅关乎一个中学生的成长,更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缩影。教育资源的共享、文化认同的建立、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丰富,这些细微而深远的变化,最终会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行的磅礴力量。
而在这股力量中,我们青年一代责无旁贷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,我们不仅是文明果实的享用者,更是文明火炬的传递者。每一次云端的耐心讲解、每一段远隔千里的情感连接,都是对社会文明的默默贡献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:“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”我们的志愿服务,不只是帮助别人,更是在塑造自己的精神品质,锤炼责任与担当。
或许,云支教本身无法改变社会的宏观格局,但它能点亮力所能及的角落。无数青年志愿者的一束束星光,终将汇聚成照亮时代前行的文明之河。当这样的星光愈加璀璨,新时代文明的航程,便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书写下,延伸得更加辽阔而壮丽。
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云课堂暂告一段落,但文明的实践永远不会结束。那一端少年的眼神依旧闪亮,而我的心中也燃起更炽烈的信念:让青春与文明同行,让责任与梦想并肩,用我们一代人的脚步,去丈量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广阔大地。